为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、锤炼过硬本领,7月上旬,党委统战部大学生“三下乡”文韵润途·茶香兴乡实践团分赴重庆市涪陵区大顺镇和武隆仙女山,以“红创茶香·书院知行”和“陶艺浸润·文化传承”为主题,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。队伍双线并行,通过红色文化寻访、产业调研、非遗传承、人物专访等形式,以青春智慧服务乡村发展,以实际行动践行“强国有我”的使命担当。
学校无党派代表人士、知联会秘书长秦善强,无党派代表人士、知联会会员苟铨、李娅琼,民盟盟员罗路云,九三学社社员汤金柱,中共党员蒋勇、邢立刚参加了部分活动,由统战部策划组织申报的“线上‘食’验室——虚拟IP+直播带货,赋能土特产营销新模式”及“乡约茶香·本草书旅——大顺乡俗文化书院”两个市级创业训练项目成员等共26人深入开展实践活动。
红色铸魂:在革命热土叩问初心使命
重庆市涪陵区大顺镇,一片浸润红色基因的热土。实践团走进李蔚如旧居、四镇乡农民运动纪念馆,聆听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,从“字字泣血”的诀别书中感悟共产党人的信仰力量。在李蔚如烈士陵园,团队成员重温大革命时期的峥嵘岁月,将矢志不渝地传承红色精神,赓续红色血脉。
在活动中团队还专访了三位老党员——魏德元、王礼权、李成元。魏德元一家三代皆是党员,他指着珍藏的党徽说:“入党不是一种荣耀,而是责任。”王礼权35年扎根基层,亲历乡村变迁,他感慨:“乡村振兴需要新鲜血液,大学生要用知识为茶产业插上品牌的翅膀!”李成元则期望着校地合作能变成长期协作,助力做好宣传。老党员的谆谆嘱托,正激励着青年学子握紧时代的“接力棒”。
产业赋能:创新思维激活乡村动能
科技匠心,赋能传统产业。在大顺镇中药材基地,重庆天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发起人夏闳缤以物联网、大数据技术革新传统种植,培育灵芝新品种,开发“黄精猪蹄汤”“灵芝卤菜”等药食同源产品,让中医药文化融入百姓生活。他的匠心坚守,为乡村产业树立了品质标杆。
电商新路,破销路难题。00后新农人刘明瑞从深圳返乡,通过溯源直播和“产品+故事”模式,为零污染农产品打开新销路。“看到村民因销路打开而露出笑容,我就不后悔回到乡村!”她的创业故事,展现了青年一代的智慧与担当,也为团队提供了“轻资产试水+政策借力”的乡村振兴新思路。
非遗传承,文旅融合新路径。在武隆区,实践团探访了懒坝工作室和坐夏茶咖店,感受陶艺匠人“窑火淬炼人生”的坚守。匠人们以“陶艺哲学”启发学子:“陶土是有生命的,乡村振兴也一样要尊重规律,更要赋予灵魂”。
校友罗念:美术系95级工艺班学生、武隆柴火窑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
半山里柴火窑产品
动手实践一下
学生们在半山里探讨柴火窑茶器如何与涪陵榨菜融合发展
知行合一:青春智慧书写振兴篇章
实践团白天走访调研,夜间研讨总结,完成了多份调查问卷和影像资料,为当地留下“青春智库”。团队负责人蒋小影感慨:“从科技农业到电商新思路,乡村振兴的多元可能令人振奋。”这段经历,极大地增强了团队成员的责任意识,锻炼了工作能力。站在烈士陵园前,“江山就是人民”的深刻内涵,在此处具象而清晰地呈现。老党员们用一生诠释了“忠诚”,新青年应做红色基因的“火种”,以信仰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。
乡村的振兴离不开文化自信。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“输血”,而是用青年的创新思维激活内生动力,带去的不应该只是技术,更应带去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;非遗传承也不仅是技艺的延续,更是文化自信的扎根。
导师团队与大顺村支部书记宋艺谋交流大顺农业产业状况
导师悉心指导
乡村振兴需要青年力量,青年成长也需要乡村沃土。同学们在服务乡村的过程中展现出的创新思维、实干精神和社会责任感,彰显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,是思想淬炼与实践育人的生动课堂。
(来源:党委统战部 朱梦茜/文 | 审核:陈琴 编审:蒋小影)